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专题专栏 > 2018冷水滩两会专题报道 > 提案议案
分享到:
农林组委员:关于我区全面实施养殖业转型升级的几点建议
  • 2018-12-26 16:01
  • 来源:冷水滩区政协
  • 发布机构:冷水滩区
  • 【字体:
  • 近年来,我区结合自身特点,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围绕养殖业转型升级,加大政策引导与扶持力度,养殖业得到迅速发展。但养殖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区政协对此进行了调查与思考。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养殖总量大,但规模化程度低。2017年,全区出栏生猪122.9万头,出栏牛1.5万头,出栏羊3.2万头,出笼家禽1450万羽,放养水面8.6万亩,水产品产量达到2.98万吨。从整体看,我区养殖总量大,但存在比较粗放、分散、规模小等特点,养殖方式落后,养殖水平低,牲畜繁殖率、出栏率和个体生产能力不高。

    2、龙头企业少,加工业发展滞后。温氏、佳和等大型养殖企业先后落户我区,永州职院实习农场、外贸养殖场、天丰畜牧、庭丰农业、金源畜牧等本地养殖企业不断壮大,但从全区养殖业发展来看,龙头企业少、规模小,加工业发展滞后,对养殖户带动能力弱,产加销脱节。

    3、没有发挥本地优势,地方特色不明显。近几年来,我区的养殖产业虽然发展较快,但无论是产量还是质量都不是很高,没能形成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养殖品种和支柱产业,致使我区养殖产业仍处于小打小闹的传统型养殖,离养殖强区还有一些距离。

    4、污物处理简单,治理难度大。部分养殖户实行传统的养殖模式,特别是散养户,动物防疫条件及卫生条件落后,粪便和废水未进行干湿分离、雨污分流,部分养殖企业选址不合理,养殖过程不规范,粪污处理设施达不到要求,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治理难度大。

    5、养殖业发展风险大,融资难。由于养殖业发展风险大,银行不允许畜舍和活畜贷款,养殖户基本上贷不到款,严重制约了养殖企业向规模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二、几点建议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1、区域布局。①禁养区:湘江干支流上游和湘江两岸、高速公路、铁路500米以内、学校、饮用水源地周边及居民集中区、城镇居民区、城中村、公园、植物园等旅游景点为禁养区,禁养区的畜禽养殖场,依照法律法规实施无条件关闭或搬迁,不得新建任何形式的畜禽养殖场。②限养区:禁养区向外延伸500米范围内区域,限养区内现有畜禽规模养殖场必须建设污染防治设施,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未按要求完成治理的,依法责令其搬迁、拆除或关闭,严禁任何单位或个人在限养区新建、改建和扩建畜禽规模养场。③宜养区:禁养区、限养区以外的区域,宜养区内新建、改建、扩建畜禽规模养殖场必须符合养殖业发展规划,符合法律和政策的要求,实行污染物集中治理和废弃物综合利用。

    2、产业布局。必须向“规模化、特色化、绿色化、高质量、高品质”方向发展。①生猪产业。为我区的龙头产品,各地要因地制宜发展生猪产业;②牛养产业。以普利桥、杨村甸、花桥街、牛角坝为重点,按照“基地+农户”的养殖模式,着力发展优质肉牛、黑山羊产业;③家禽产业。各地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土鸡、土鸭、土鹅等家禽产业;④水产产业。充分利用水面,搞好山塘、水库的综合利用,采取水体养殖名特优水产品、水上养鸭和水边种草的方式,提高单产和单位面积综合效益。

    3、加工业布局。一是优化结构布局。根据我区养殖业发展现状,要进一步优化养殖结构,推进畜禽产品加工向优势产区集中布局,以生猪、草食性牲畜、水产品和特色养殖为重点,推进养殖业初加工、精深加工协调发展;二是推进加工业园区建设。在推进生猪、草食性牲畜、水产品规模化生产的同时,在高科园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加工业,重点突破猪肉、牛肉、羊肉、鱼肉等产品包装、保鲜和加工技术,努力提高企业科技化、标准化、组织化、规模化、品牌化水平;三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动力,在高科园建设一批畜禽产品精深加工技术集成基地,引进金华火腿、北京烤鸭等技术,提升质量水平,培育知名品牌。

    (二)立足绿色生态发展,加大养殖业环境治理力度和实施产业准入制度

    1、强化源头控制。严格养殖业准入门槛,新建、改建和扩建的畜禽养殖场,实行备案登记和审批制度,并开展环境影响评估,办理环保审批手续,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

    2、强化存量治理。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明确退养范围和补偿标准,整合养殖业扶持资金,重点用于粪污治理,鼓励和扶持非禁养区的畜禽养殖场配套建设粪污治理和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设施,支持采取粪肥还田、沼气利用、有机肥加工等方式,对畜禽养殖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

    3、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引导规模养殖场进山入林,推广畜-沼-果、畜-沼-蔬、畜-沼-稻等立体养殖模式,充分利用农田、林地、果园、菜地对粪污进行消纳吸收;鼓励建设自动喂料、自动饮水、环境控制等现代化装备,推广节水、节料等清洁养殖工艺和干清粪、微生物发酵等实用技术,实现源头减量。

    4、探索第三方治理模式。鼓励社会企业参与养殖废弃物开发利用,引进污染专业化处置企业,具体负责处理畜禽生产所带来的沼液废水等污染物,实现污染治理的常态化。

    5、建立畜禽产品市场准出、准入制度。以建设无公害养殖基地为目标,以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为重点,从产品养殖、屠宰加工和市场流通三个环节入手,实行从“产地—餐桌”的全过程监控,实行产品准出制度;对进入我区的畜禽产品实行准入制度,相关部门要严格检验、检疫和检测,对于私屠滥宰和未经检验、检疫的不合格畜禽产品一律不得上市场销售。

    (三)树立品牌意识,着力培育我区特色、亮点养殖品牌

    牢固树立“品牌就是力量,品牌就是效益”的理念,鼓励和支持养殖业加快品牌创建。从目前来看,我市其他县区特色养殖业已走在前列,如东安鸡、道州灰鹅、祁阳曲米鱼、宁远血鸭等在永州享有盛名,而我区还没有叫得响的特色产业,更谈不上品牌产业,但我区舜皇山土猪、四名山藏香猪、佳天下二元种母猪、黄阳司竹鱼、黄阳司回鲨鱼是我区的特色产业,虽然养殖规模不大,但深受市民青睐,可以作为品牌产业培育、发展和壮大。

    (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产业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制定出台战略规划,根据各地特点,按照“宜牧则牧、宜渔则渔”的原则,加快形成“一村一品”格局。在城市周边村,以发展体验牧业或“稻田养鱼+休闲垂钓+农家乐”为主的“渔娱”“牧渔”养殖模式;在湘江两岸的沿河村或水资源丰富的村,以发展高效健康水产养殖为主;在养殖基础好、交通方便、设施相对完善的村,以家庭农场或采取“公司+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发展适度规模的生态养殖;在草山草坡资源丰富的村,发展牛、羊等节粮型草食动物养殖;在远离居民居住区且环境承载能力强的村,以土地入股或解决劳动就业的方式,引进大型规模养殖企业,发展种养结合的养殖模式。

    (五)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导力度,推进产业化进程

    一是出台养殖产业长效扶持政策,引导产业发展;二是加大扶持大型规模养殖企业的力度,重点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主体,在继续落实现有扶持政策的基础上,拓宽扶持领域,增加扶持范围;三是组织相关部门牵头与信贷部门沟通,建立起扶持养殖产业发展的低息或政府贴息信贷机制,探索以养殖业保险作为标的物向银行进行抵押贷款,打破养殖户融资难的“颈瓶”;四是进一步优化养殖业发展投资环境,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和吸收社会闲散资金投入养殖业;五是建立健全养殖业发展长效调控机制,加强养殖业的监测,建立健全产销信息体系,完善信息网络和信息发布制度,及时掌握产业发展动态,逐步将规模场(户)生产纳入订单范围,结合农村淘宝和农村服务平台建设,探索电子平台交易,引导养殖户有序发展,推进产业化进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TOP】【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