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动态
分享到:
索引号: 4311030021/2025-00636 分类:  
发文机关: 冷水滩区发展和改革局 发文日期: 2025-09-25
名称: 湖南省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十佳”案例∣(五)
文号 :    
湖南省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十佳”案例∣(五)
2025-09-25           来源: 湖南省发改委优化处 【字体:   打印

常德市津市市:推进科技金融改革构建“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生态


一、背景介绍


科创企业从科研成果转化到产品推出市场,由于抵押物缺乏、信用记录不全、没有稳定的资金保障等原因,主要面临几个方面的困难:一是融资需求与信贷供给结构性矛盾。科创企业“小额分散长期”融资需求与银行“大额集中短期”偏好错配,传统财务报表和抵押物评估标准难以适用。二是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科创金融专营机构不足,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缺乏统一评估机制,银行尚未建立差异化授信流程和考核机制,产品创新滞后;风险分担机制薄弱,政府性融资担保覆盖率低,企业需承担高担保费率。三是银企信息不对称。缺乏统一的企业技术需求库和金融机构产品库,导致供需对接效率低;区域性金融生态仍需优化,县域金融机构数字化服务能力不足。2023年6月以来,在省市科技、金融等部门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常德市津市市在全省率先启动县域科技金融改革试点,通过持续深耕和创新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二、主要做法




(一)织牢政策链,夯实科技金融试点根基




着力构建全方位政策支撑体系,有效引导金融活水精准浇灌实体经济沃土。一是顶层设计系统化。连续三年出台《津市市科技金融试点工作要点》,围绕科创金融信贷体系、服务机制、应用平台、生态建设、示范企业等“五个一”目标,构建“34大项80小项”试点任务,推动政策红利和金融产品创新资源向津市倾斜扎实有序推进改革试点。二是金融供给精准化。建立科创类企业白名单,推送至全市银行机构精准对接,实行主办行机制,实现企对接全覆盖。制定《科技金融产品手册》,市县19家金融机构推出科技金融产品44种,有效满足科技企业融资需求。三是惠企红利直达化。编制《惠企政策汇编》,推动惠企政策应享尽享,落实创业担保贷款、新型经营主体贷款等贴息1203.86万元,办理制造业小微企业增值税留抵退税1.74亿元。


图片1.png

津市市举行科创金融试点启动仪式






(二)做强资金链,驱动科技金融能级跃升




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探索多元化金融供给模式,推动科技金融规模与效能双提升。一是用实政策工具。积极运用再贷款再贴现额度,推动央行资金高效精准直达,再贷款规模8亿元,其中科技型小微企业151户,利率均低于同期LPR。大力支持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促成4个项目落实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1.5亿元。创新申报碳减排支持工具,成功落地3000万元绿色贷款。二推动风险共担。设置“科技+银行”专项奖补资金池,安排资金3000万元,实行“政府补偿+银行信贷”风险共担模式帮助企业融资,累计为41家科技型小微企业提供贷款13.97亿元。设置“科技+保险”专项财政补贴,为5家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产品保费提供保费补贴,有效降低了企业风险成本。三是促进资本汇聚。设置“科技+投资”专项引导基金,撬动投资资金链。截至当前,与阿斯利康、中国化学、中金资本等头部机构合作设立基金15支,基金总规模达190亿元,共投资项目98个,其中已上市13个,落户津市23个。


图片1.png

津市市人民政府与投资机构签约






(三)优化服务链,营造科技金融良好生态




持续加大科技金融资源投入,打造全链条服务圈。一是完善服务体系。在津市高新区新设1家科技支行,遴选4家科创金融特色行,提供科创专属服务。发挥津市市人民法院第一审知识产权民事案件管辖权优势,推动知识产权保护,在园区设立司法服务工作站,开辟金融案件审理和仲裁绿色通道,优化科企司法服务。二是优化服务机制。充分发挥《津市市科技金融考核指标体系》激励导向作用,引导金融机构不断优化科技信贷服务,实行科技信贷优先受理、优先审批、优惠利率、优化考核“四优”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审批平均缩短2天。三是提升服务能力。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加速推广科技贷、供应链动产质押融资、政采贷等科技金融产品争取政策倾斜,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规模不受限制、利率保本微利、减免除利息外的其他费用等一批差异化信贷政策在津市市率先落地推广。


图片1.png

津市市科技金融改革助推生物制造产业发展经验





三、工作成效


自试点启动至20256月底,津市市科技贷款规模从试点前11.04亿元迅速扩大到19.91亿元,增长77.6%;科技信用贷款规模从试点前0.9亿元扩大到5.14亿元,增长470.7%;主要三类政策性科技贷产品(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知识价值信用贷、潇湘财银贷)目前规模达3.46亿元,增长279.8%;制造业贷款占比由6.7%提升至12.6%;科技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下降127个BP至3.48%。



湘西自治州龙山县:优化跨区域协作机制提升湘鄂渝边区监管质效


一、背景介绍


湖南省龙山县、湖北省来凤县、重庆市酉阳县地缘相近、山水相连,同处武陵山区腹地,素有“一脚踏三省”之称。长期以来,三地经营主体跨区域经营活跃,但市场监管领域尚未形成资源共享、联合执法的协同机制。为此,龙山县创新跨省联动方式,有效提升了市场监管质效。


二、主要做法




(一)构建协同监管框架,夯实联合执法基础




三地立足“依法实施、规范有序、协同高效、公开透明”原则,建立跨区域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通过联合抽查、交叉互查、异地邀请检查等方式,聚焦食品药品安全、特种设备管理、知识产权保护及工业产品质量等民生重点领域,实施联合监管,确保特种设备使用登记率、定期检验率、持证上岗率和事故结案率达到100%;联合推行“双随机、一公开”模式,随机匹配检查对象与执法人员,结果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开。同时,定期开展联合培训与执法经验交流,实现监管资源、信息及专家人才跨省共享,每年至少组织1次跨区域联合双随机抽查,严格遵循省、市(州)统一的“两库”数据标准。



(二)完善保障机制,强化监管效能




为确保联合监管落地见效,三地明确由牵头地区制定《“三省三县”跨区域跨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实施方案》,规范操作流程;依据《市场监督管理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管理办法》,对21个严重违法失信主体实施准入限制与重点监管,提高抽查频次。同时,成立跨区域联合监管合作工作领导小组,由主办方市场监管局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统筹推进合作事宜,各地设办公室于信用监管机构,负责日常协调,形成“信息共享、资源公用、协调配合、综合监督”的协同监管格局。


图片1.png跨区域跨部门联合监管协作签约仪式







(三)创新流域共治模式,深化跨区域执法实践




聚焦酉水河流域生态保护与市场监管协同,三地开展联合巡河执法,今年共联合执法13次。2024年8月15日,重庆市酉阳县市场监管局、农业农村委联合湖北来凤县、湖南龙山县相关部门,通过“双随机、一公开”系统抽取6家交界区域经营主体,遵循“进一次门、查多项事”原则,重点检查营业执照合规性、野生水生动物捕捞销售及人工繁育经营合法性。行动采用“陆地巡查+水上巡逻”模式(出动执法车5台、巡逻艇2艘),现场整改一般问题并同步开展法规宣传,检查结果由三地联合公示,未发现一例违法行为。


图片1.png在三省交界地段酉水河流域进行联合巡航执法专项行动





三、工作成效




(一)区域监管效能显著提升,市场秩序持续向好




《湖北省来凤县、湖南省龙山县、重庆市酉阳县跨区域跨部门联合监管合作协议》的落地实施,有效强化了三地在信用监管、食品安全、知识产权保护、生态环保及应急管理等领域的协同成效。先后组织三省三县市监局、农业局、住建局等37名人员参与的执法队伍,在三省三县交界的酉酬镇、桂塘镇,百福司镇,启动对酉水河沿岸非法捕捞野生鱼和水生野生动物人工繁育及经营利用活动以及生产经营燃气具领域的产品质量联合监管抽查工作,共发现问题12个,并全部得到整治解决。打破地域限制和监管壁垒,开创联合监管新模式,实现“检查同标、市场共管”新机制,提升了监管效率,也促进了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片1.png三县部门开展“双随机、一公开”联合监督检查工作会议







(二)监管手段不断丰富,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组建“帮代办”队伍,2025年为园区企业代办事项185件,开展了8次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专项整治行动。三地依托联合抽查“两库”数据,构建起“信息共享、资源公用、协调配合、综合监督”的协同监管机制,两年来,三地共享数据15613条,联合执法24次,发现问题67个,减轻企业群众损失3000余万元。三地突破传统属地监管局限,有效破解地域保护、人情执法等问题,助力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