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政务公开 > 健康科普资源库
分享到:
索引号: 4311030021/2025-00901 分类:  
发文机关: 冷水滩区卫生健康局 发文日期: 2025-07-16
名称: 慢性呼吸道疾病:沉默杀手的预防指南
文号 :    
慢性呼吸道疾病:沉默杀手的预防指南
2025-07-16           来源: 湖南健康教育 【字体:   打印

慢性呼吸道疾病:沉默杀手的预防指南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严峻现状

在我国,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每年夺去超过90万人的生命,其中慢阻肺已成为第三大死因,仅次于心脏病和脑血管病。而最令人忧心的是,这些“沉默的杀手”初期症状常被误认为“年纪大了”或“感冒没好”,待出现明显气促时,肺功能往往已丧失过半。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40岁以上人群慢阻肺患病率达13.7%,具有高患病率、高死亡率、高疾病负担“三高”特点。然而在防治过程中,又面临公众知晓率低、肺功能检测率低、基层规范治疗率低“三低”困境。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患者和家庭与疾病抗争的艰辛历程。

“沉默杀手”的威胁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同潜伏在身体里的隐形破坏者。想象我们的支气管像一棵倒置的大树,这些疾病让树枝逐渐扭曲变形:慢阻肺如同给支气管套上塑料袋,使气流进出受阻;支气管哮喘则像被反复拉伸失去弹性的橡皮筋肺纤维化最可怕——它相当于在肺泡表面浇筑水泥。

双重防护策略

面对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防治“沉默的杀手” 需要抓住两个关键“重点”:

重点人群

老年人、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婴幼儿和孕妇需要重点防护。这些人群免疫力较低,感染后发展成重症的风险显著增高。对这类人群,接种疫苗是最经济有效的防护盾牌。在秋冬季来临前,应及时接种流感疫苗、新冠疫苗及肺炎链球菌疫苗。除疫苗外,良好的卫生习惯是基础防线:咳嗽或打喷嚏时用手肘遮挡,勤洗手,避免触摸眼鼻口。

重点场所

人群密集场所是呼吸道疾病传播的高风险区。养老机构、学校、医院等场所需采取特殊防护措施。定期通风、加强清洁、减少环境中的病原体浓度是关键措施。

破解认知误区

随着呼吸道疾病高发期来临,各种误区也随之蔓延:

“感冒症状可自愈?”:对年轻健康人群可能适用,但婴幼儿、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者应及时就医。

“自行服用阿奇霉素?”:这种做法风险很高——儿童用药需严格遵循医嘱,阿奇霉素对病毒感染无效。

居家雾化治疗也不可取。网上所谓的“医院同款”雾化器多为营销噱头,即使设备相同,缺乏专业诊疗方案也可能加重病情。私自换药或提前停药更不可取。很多药物需要48-72小时观察期,足够疗程才能发挥应有疗效。

捕捉早期信号

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早期识别能改变疾病进程。这些看似普通的症状可能是肺部发出的求救信号:

持续3个月以上的“烟民咳”

同龄人能轻松完成的动作自己却气喘吁吁

每年感冒引发3次以上支气管炎

夜间平躺时咳嗽加重,需要垫高枕头

40岁以上人群每年应进行一次“吹气测试”(肺功能检查),尤其吸烟者、粉尘接触者及有家族史者。肺功能检查应像量血压、测血糖一样成为常规体检项目,这能帮助高危人群尽早发现隐患。

科学管理策略

对已确诊的患者,科学管理能让肺功能“刹车减速”:

呼吸锻炼:每日两次的缩唇呼吸(像吹蜡烛)和腹式呼吸,每次10分钟 运动处方:选择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保持“能说话不能唱歌”的强度 环境控制:使用空气净化器时,确保PM2.5≤35μg/m³ 营养支持:每日保证每公斤体重1.2克蛋白质摄入,优选鸡蛋、牛奶、鱼虾组合 疫苗防护:流感和肺炎疫苗可使急性发作减少40%

全科医生温馨提醒大家,国家卫健委最新举措为慢阻肺患者带来福音。将慢阻肺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后,制定了详细的服务规范,明确了服务对象、内容和质量控制要求。这意味着基层医疗机构将为患者提供更规范的健康管理服务。预防的价值远胜于治疗。守护呼吸健康需要“三早”策略:早发现、早戒烟、早干预。从40岁起每年一次的“吹气测试”,到任何年龄戒烟都有获益的科学认知,再到遵医嘱规范使用药物。

肺如同生命的风箱,每一次科学预防,都在为这个精密器官延长工作年限。

来源:湖南健康教育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